2017年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广州市教育局2017年工作要点》,结合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围绕中心抓服务、围绕改革抓创新、围绕管理抓规范、围绕能力抓队伍”的工作方针,以争创全国一流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提高教育的支撑服务能力为出发点,以促进教育变革与创新为落脚点,以高素质信息化支持服务队伍建设为保障,架构“多元化、效能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智慧校园、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精准帮扶三大品牌,为广州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二、核心目标
一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完善“校校通”工程,全市公民办中小学校100%实现100M以上接入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广州市教育科研网的互联网出口带宽升级到40G,并实现与各区的万兆互联;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班班通”达标率为100%。
二是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的联通体系、规范体系、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并与各区、校实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用户数超过400万人,支持全市100%的班级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师生网络学习空间规模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100%的教师和80%以上的初中学生开通和应用网络学习空间。
三是广州“数字教育城”资源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基于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区级特色资源、校本生成性优质资源,形成优质资源体系;汇聚与发布近两年我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优课”资源,开展2017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组织30000名以上教师“晒课”,评选年度市级“优课”约3000节。
四是智慧校园实验校建设初显成效。首批71所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样板校和实验校建设初具成效,按照“校校有案例”的原则,汇聚一批智慧教育应用的典型模式,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启动第二批约200所智慧校园实验校建设。
五是持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实施“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力争本年度完成100%的教师参训;实施《广州市智慧教育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完成156名校长或信息化主管、312名学科骨干教师、50名业务部门骨干的培训任务。
六是提升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的智能化水平。依托《广州市教育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数据库、教育资源数据库、用户应用行为数据库,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智慧教育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是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深入贯彻《网络安全法》,全面推进教育局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定级备案和测评整改工作,信息技术安全监测和检查常态化;完成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深入开展网络安全专项培训,组织四期培训班培训约1200人次。
八是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治理能力。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涵盖宏观决策、经费投入、标准规范、组织实施、运行服务、协调控制、安全保密、约束监督、风险评估、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廉政风险防控能力。
三、重点任务
(一)做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统筹部署。
1.发布并组织实施全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规划。发布《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广州“教育u时代”信息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分类研讨,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狠抓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融合创新。(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各处室及各支撑机构、各区教育局)
2.科学设计2018年教育信息化重点项目。根据《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广州“教育u时代”信息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完善环境、创新应用为主线,编制《2018年广州市财政投资教育信息化项目立项指南》,组织各单位按照指南,科学设计2018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各处室及各支撑机构,区教育局。)
3.组织召开市教育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机制、运行服务模式、安全保障体系、专业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全面部署“十三五”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各项重点工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
4.完善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广州市教育科研网网络基础设施升级项目为载体,全市公办学校基本完成1000M带宽接入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民办学校基本以100M以上带宽接入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实施对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数据中心扩容及安全设备升级工程,实现与各区的万兆互联,保障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更加安全、顺畅;深化“班班通”工程,全面完成100%学校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各区教育局,协助单位:市教育局财务基建审计处)
5.推进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平台的联通体系、规范体系、应用体系,更好地实现市区两级共建共享、国家省市区校五级联通,逐步建立健全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接口技术规范、广州“数字教育城”资源交换接口技术规范、智慧校园管理接口技术规范、物联网接口技术规范,完善市区校三级多元应用体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各区教育局)
6.提高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的协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省级平台的对接工作,深化“教育支持机构服务+第三方专业服务联动”的探索,架构“多元化、效能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提高资源与应用的协同服务能力,支持全市100%的班级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服务教师、学生、家长总量超过400万人。(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各区教育局)
(三)深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7.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汇聚力度。基于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区域空间、机构空间及学校空间,进一步整合区级特色资源、校本生成性优质资源,形成优质资源体系;汇聚近年来我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及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大赛等活动的“优课”资源,形成“优课库”,丰富我市地方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继续做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资源整合与开发工作,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基教一处、基教二处、职成处、高教处,有关高校,市教研院,各区教育局)
8.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深度共享的水平。加强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出台《广州市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暂行办法》,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深度共享;推进高等学校网络协作联盟建设,完善高等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探求合理的高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服务模式;推进高校精品开放课程、中职精品课程、图书文献、科技资源、科研数据、科学文献、虚拟教学平台等建设与开放共享。(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高教处、职成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属各高校,各区教育局)
9.依托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帮扶模式。高质量建设“互联网+”精准帮扶平台,创新信息时代教育帮扶模式;推进广州“数字教育城”教育资源输送到帮扶地区,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助力和创新教育帮扶工作;大力推广基于网络“名师帮带、校际帮扶、区际联盟”帮扶模式,通过“三个课堂”(网络课堂、名师讲堂、专递课堂)及网络教研、网上帮带、线上集体备课等网络协同活动,提高受帮扶地区的“造血”功能,推动精准扶贫和提高帮扶绩效。(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支援办、基教二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基教一处、职成处、高教处,市教研院,各区教育局)
(四)深化智慧校园建设与创新应用。
10.认真开展智慧校园基础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于首批智慧校园实验校,认真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社交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研究,按照“以人为本、总体规划、体现特色、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改造和优化现行数字校园环境,逐步构建高速泛在、智能灵活、开放共享的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智能化、扁平化的校园管理及人本化、效能化的教育教学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各区教育局,各智慧校园样板校、实验校)
11.大力开展智慧教育应用研究与实践。引进高校团队,加强对首批智慧校园实验校的培训指导与跟踪服务,及时跟进实验研究动态,及时调整试点工作策略,确保试点工作成效。发布《广州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实验研究项目指南》并组织申报实验研究项目;深入开展“互联网+”自信学习、个性化教学、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移动学习等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育一批“互联网+”智慧教育示范基地与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的示范典型。(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基教一处、职成处、市教研院,各区教育局,各智慧校园样板校、实验校)
12.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创新。以“一人一空间、人人有特色”为目标,推进师生网络学习空间的规模化、创新性应用,100%的教师和80%以上的初中学生开通和应用网络学习空间,鼓励教师广泛应用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学习指导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自主创作、协同探究等活动。开展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组织3万名以上教师“晒课”,评选年度“优课”约3000节。(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基教一处、职成处,有关高校,市教研院,各区教育局)
13.加强智慧校园实验校管理。创新智慧校园实验校管理机制,全面实现实验研究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化;开展对首批71所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样板校和实验校的中期检查工作,全面了解实验校实验研究情况,按“校校有案例”原则,汇聚阶段性实验研究成果,提炼一批智慧教育应用的典型模式,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加强指导,促进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启动第二批约200所智慧校园实验校建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基教一处、基础教育二处、职成处,市教研院,各区教育局。)
(五)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14.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整合。继续推进各类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整合目前分散在各行政(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完善基于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的《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并逐步完善基于《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形成全局性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努力消除管理孤岛、数据孤岛、应用孤岛。整合全市校园视频资源,建设校园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市、区校三级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全市校车动态信息监管平台,实现校车许可联网审批和全程实时监控。加强内部控制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推广。(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安保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各处室,有关高校,各支撑机构,各区教育局)
15.加强基础数据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依托《广州市教育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已有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建模,形成教育决策数据,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根据《教育部教育数据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广州市教育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办法》,推进各类相关教育数据的规范管理、互联互通、共享公开和充分应用,确保数据安全;加强各类教育大数据的收集、应用和分析,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各处室和各支撑机构,各区教育局)
16.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以智慧校园实验校为基地,联合学校和相关机构,分类开展智能化校园综合应用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指导学校实施校园管理系统系统的改造工程,建立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可拓展应用的一体化校园综合管理系统,促进校园管理各方面工作的智能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各区教育局,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基教一处、基教二处、职成处)
(六)提升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7.持续做好教师和管理干部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全面完成“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任务;大力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各类新技术教育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专项培训;实施《广州市智慧教育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完成156名校长或信息化主管、312名学科骨干教师、50名业务部门骨干的培训任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师资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市教育评估中心)
18.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建设。以打造全国一流、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队伍为目标,搭设融“培训、研究、实践、创造”于一体的专业化成长平台,加大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队伍的建设;充分借助和整合企业、高校、专业机构的力量,协同培养教育信息化主管以及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教育技术队伍,着力培育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意见领袖和骨干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组织人事处,各区教育局)
19.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专题培训,拟面向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织四期培训班,约共培训1200人次,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重视程度;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及时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堵塞信息系统(网站)安全漏洞,补齐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短板,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与响应的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思政处、安全保卫处,各区教育局)
20.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治理能力。健全区域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根据国家、省教育信息化相关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涵盖宏观决策、经费投入、标准规范、组织实施、运行服务、协调控制、安全保密、约束监督、风险评估、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加强教育教育信息化队伍廉政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依法办事、保障有力、反应快速、服务到位的信息化支持服务队伍,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治理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各处室和各支撑机构,各区教育局)
四、保障措施
21.加大对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制订和落实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制度,满足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要求;制订和完善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管好用好财政投资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积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形成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财务基建审计处,各区教育局,协助单位:市教育信息中心)
22.建立协同创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机制。探索“政企合作、各方联动、协同创新”的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制,协同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应用系统;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市教研院)
23.完善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积极争取政府各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的实施;把教育信息化明确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健全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机构,推进教科研部门、教育装备部门、教师管理部门等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研处、市教育信息中心,协助单位:市教育局各处室和各支撑机构,各区教育局)
24.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在发展教育民生、促进教育均衡、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宣传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大部署、重要政策和进展成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良好氛围,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