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全国高校都在探索思政课改革的方式方法。然而,在被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的2017年,哪些措施真的能让思政课改革更加有效,谁又将举起大旗,引领思政改革的方向呢?
提高思政课“抬头率”,高校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思政课改革”一直受到国家教委的高度重视。在近年4月,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到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这样的政策和趋势,势必将在中国高校中再次掀起新一轮思政课改革的热潮。
那么,高校思政课该如何提高质量,高校思政课要改革必须突破哪些难点?教育部曾撰文表示,思政课不是纯粹的知识之学,它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若要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并从中受益,必须要唤起学生对理论的内在需求,直面问题因材施教,以及对课程系统规划,打造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结合这样的理论要求,全国高校都在积极寻求思政课改革之路。而在这些改革措施和模式的背后,或许能给人们对于思政改革更多的思路和启发。
“内容创新”模式:更新传统教授内容,打造“接地气”的思政课
今年3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答记者问的时候提到,要搞好思政课,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关键在于提升课程亲和力以及针对性,更要在内容上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思政课改革的探索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是不少高等院校正在尝试的改革措施。
作为这一模式的奉行者,复旦大学的改革过程值得关注。在授课中,该校老师引入了《周易》、《狼图腾》等经典作品,利用相关内容解释课程理论;从教材的每一章中提炼大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和思想上存在的疑点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析,讲清楚现象背后的理论。此外,学校连续六年举办“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先后邀请近50名市委书记、市长走进校园,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讲授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手经验,让大学生在校园内了解和接触“社会”。
相比于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则更加明确的提出“讲95后大学生喜欢的思政课”,利用视频、情景剧等更具表现力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此外,除了专职思政课教师,学校还有80余名辅导员、8名校外教师、40多位特聘教授为学生授课。以“内容创新”为模式的思政课改革,更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联系实际,在师资、课程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能够使程教学风格更趋丰富多样,课程内容更具时代感和针对性,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课堂沙龙”模式:让师生在思政课中充分互动
“坚持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点内容。让以往沉寂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也是不少院校寻求思政改革的思路。
“拒绝一成不变,注重因材施教”,是武汉大学思政课改革的核心。在课堂上,老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组织学生就知识点进行实际辩论,形成积极讨论的氛围。除了开展课堂辩论,老师们还运用小组展示、课堂讨论、主题演讲、经典研读交流等多种形式,让课堂“动”起来。此外,武汉大学思政课还采取了老师讲授和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两者交替进行的模式。在不少学生看来,这种方式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增强了自身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师生沙龙”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思政课的改革亮点,并已持续多年。在课堂上,学生们会围绕“高考改革”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老师则成为了主持人,引导着话题的继续和深入。此外,学生们还要经常对低碳生活、大学生就业、基层民主选举等与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将调研结果作为话题进行课堂演讲和讨论。
这样的互动课堂,不仅突破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课程,更凸显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但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热烈的课堂氛围,又该如何在课下持续?陈宝生曾经提到,思政课改革要兼顾课内课外,除了课堂教学,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浸泡在文化中成长。或许除了搞活课堂,院校还应更重视在院校的各类活动中、有意识的嵌入思想政治相关内容,让学生经常受到环境的熏陶,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混合教学”模式:网络技术驱动下的思政课变革
习近平主席曾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陈宝生部长也提到,思政课改革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运用好信息化手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是内容创新,还是课堂讨论,其教学的主体依然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仍以讲授为主。高校能否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创造新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呢?
事实上,清华大学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并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政课上。在课上,学生们通过慕课视频、教师课堂讲授、师生讨论的环节进行学习,不仅将“接地气”的内容融入视频,还可以在随后的讨论中完成互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微信互动进行现场答题和讨论,还能够随时利用“弹幕”功能,在看视频课、答题和评论的时候发表观点。这样的课程更加鲜活生动,课堂讨论也更有针对性。
“慕课+讨论”的形式给思政课改革,甚至是高校信息化教学都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但一些行业专家和教育企业仍在“混合式教学”领域进行着更加深入的探索。“高校智慧课堂”是弘成教育为高校“混合式教学”打造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即将应用于多所高校的思政课改革中。这种方式需要学生利用课前学习“名师”视频课程,在课堂上教师结合线上内容组织交流讨论,课后师生则可互动答疑。
这种类似“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壁垒,利用互联网开放式的教学,将学习覆盖到课前、课中和课下;网络化、立体化的互动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而更重要的是,网络平台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对课前预习、实时课堂、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和即时反馈,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让老师对教学效果一目了然,更能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调整,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多屏协同的技术手段,可以让教与学在PC端和移动端的进度保持同步,老师和学生在任何终端上,都可以实现教学和学习记录的持续性,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教与学。
思政课改革应因校而异,重在“有用、有趣、有聊”
通过实例可以看到,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和企业,其实都对思政课改革有着积极的态度。但无论是“内容创新”、“课堂沙龙”、还是“混合式教学”,都还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哪种方式更好,也需要时间的检验。但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来看,因地因校制宜,结合实际,有的放矢,更为细化更具特色的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是思政课改革的关键。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首先要结合院校自身的情况,并将课程效果落在“有用、有趣、有聊”这三个关键点上。对于学习更加开放、自由度更高的大学教育来说,思政课有别于其他理论和技能类学科,它需要学生将内容真正融入进思考模式里,让他们能够感到思想上的正确、政治观念的统一、优秀道德品德带给自己的指引和帮助。对于高校来讲,哪种方式让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这种方式就是正确而有效的,院校的思政课改革成功,也将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