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项目动态 / 十九大后,产教融合政策有哪些变化 ?| 盘点2018

十九大后,产教融合政策有哪些变化 ?| 盘点2018
2019-01-03来源:原创

640.webp (3).jpg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五次对接会

正在阿里巴巴从事数据挖掘相关工作的杨婕,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企业共建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回忆选择专业的原因,她告诉芥末堆,“我本科学的信息管理,但毕业找工作时,发现没有特别对口的,希望学到更多偏应用的知识”。

这是产教融合政策实施的一个缩影。面对长久以来高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脱离的难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学校与企业采用共建专业等方式进行合作。在2018年中,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均有多项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出台,政策推动下的产教融合发展迅速。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4年教育部首次举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当时仅有8家企业发布245个产学合作项目,提供经费1200万。到2018年,仅第一批项目指南就有346家企业发布项目14831项,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约35亿元。按比例测算,2018年第一批项目参与企业数为2014年的87倍,发布项目数为121倍,提供资源是500倍。

由于产教融合需要企业方与院校乃至政府部门进行紧密的配合,因此政策是产教融合模式能否实行的重要依据。芥末堆将在本文中对于产教融合政策的背景、重要内容等进行解读。


人才基础决定改革进程

产教融合发展的基础是国家顶层政策对人才战略的重视。

“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两个重要论断,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发展阶段的转换。”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第五次对接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徐辉表示,两个论断与现阶段的发展方式,发展阶段,发展模式都有很紧密相关的联系,是下一步推进所有改革的重大政策基点,这其中包括教育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人才体制改革等。

值得注意,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队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关键词先后出现24次,且并非单独出现在人才工作本身,而是嵌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项工作部署中,这些都可以证明发展战略与人才有紧密的相关性。

徐辉认为,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项变革都与人才相关,因此人才改革是最紧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是推进新工科建设最重要的出发点。”

640.webp (4).jpg

产教融合关键政策时间线

正因如此,人才战略、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也均为国务院在2018年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除了有41处提到人才,并单独强调: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可以说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激发我国人才红利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徐辉说。

政策变动的核心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首次由国务院层面提出加强产教融合文件。因此这份文件也被普遍视为十九大报告后,产教融合最重要的政策文件之一。

相较此前的相关政策,《意见》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提出了新发展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建如在GET教育科技大会上这样解读,“政策变动的重点是,由前些年更多强调职业院校内部要进行改革,转变为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郭建如认为,《意见》是首次强调提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把产教融合融入到经济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然后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长久以来政府在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时,在政策下沉到学校与企业之间时均面临相应的阻力。郭建如认为,此前校企合作的责任是放在了学校,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尚未很好的搭建,出相关法律宏观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健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也曾提到,此前在政策实施时,上级政府部门更热情,但是企业、高职院校以及普通民众并不热情,这是政策和机制中出现的问题所致。

1996年颁布施行的《职业教育法》将产教融合写入其中,首先确立了法律地位。《意见》及后续的相关政策,则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彻底打开通路,为其赋予政策许可,打消院校和企业的疑惑。

《意见》中提到,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等。

徐辉曾参与起草《意见》,他表示,《意见》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金融支持、财税用地,投资工程以及建设试点,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举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创新是把教育优先和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

徐辉认为,产教的关键是,学校和企业,教育和产业打破体制障碍,领域门槛,属性的差别,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必须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因此,通过政策的倡导和规定将产教融合的入口打开,打消了地方政府与院校对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担忧,并对学校的相关资金支持、资金使用、师资培训及招生内容作出规范。另一方面,伴随教育部要求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院校有动力对旧有教学模式作出变革,并有意识地引入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过程,共同建立运营新技术专业及学院。

“通过若干意见,建立起了产教融合四位一体的体系架构,从政府、企业、教育、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的框架。今后无论是企业、学校、产业开发区乃至地方政府在指定经济发展规划时都需要明确产教融合发展需求,强化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徐辉说。

产教融合需配合区域人才发展

“产教融合是一项事关全局利在长远的关键改革。”徐辉将产教融合的意义总结为三方面: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优势;三是促进我国区域产业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尽管政策为企业和院校打开产教融合的入口,但如何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如何能够让院校与所属地产业达成配合仍是难题。郭建如认为,如何在强调主体作用之外激发企业积极性,那么强调以地域为基础,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就是解决办法之一。“《意见》的特别之处就是面向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包括政府等各方利益,都给出了系统安排。”


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或许可以帮助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尽管近五年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8.2%下降到2017届的22.3%,但毕业生们仍然会首选经济较为发达的二线城市。

“深化产教融合为我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改革的选项。”徐辉表示,根据调研,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改革的地方,例如湖南地区,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留下工作的比例更高,为地方取得了经济人才效益。

因此区域式的产教融合模式也是院校和企业的重要合作模式之一,且同样在多项相关政策中提到。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到,需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通过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统筹推进产教融合改革工作。”徐辉表示,深化产教融合下一步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部署开展产教融合城市建设试点,支持一批产教融合型的企业。

“深化产教融合是将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势所趋。”徐辉说。

版权所有 © 北京航程卓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54294号 经营许可证 京B2-20170442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27号
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兴创国际S栋1002室
电话:010-69201990   400-050-9616